「離婚後幼女情緒受困拔光眉毛 父定期探視關係轉好:嗌返我做爸爸」

香港01
新聞    撰文:呂凝敏        出版:2021-11-25 18:46        更新:2021-11-25 18:46


離婚後幼女情緒受困拔光眉毛 父定期探視關係轉好:嗌返我做爸爸

 

縱使大多數父母明白離異對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,但對離異後仍要合作做父母,共享親職感到壓力。有離婚媽媽及爸爸表示,曾因為與其前配偶關係緊張,致小孩亦能感受壓力,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,尋求第三方協助後雙方變得理性,視對方為協商夥伴,將焦點放回照顧孩子身上。亦有在離異家庭長大的青年表示,父母離婚時因沒有向其解釋原因,一度令他情緒受困,「突然間屋企就冇咗個人,對我打擊好大」,他的性格亦因此變得孤僻,難以向別人打開心窗,建議離異父母應向子女解釋分開的決定,亦要向他們提供情緒支援。

 


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親和坊早前進行「離異父母共享親職五大壓力」調查,發現逾半受訪離異父母在親職合作方面感到很大壓力。(呂凝敏攝)

 

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親和坊早前進行「離異父母共享親職五大壓力」調查,發現逾半受訪離異父母在親職合作方面感到很大壓力。育有3歲兒子的Vicky與丈夫離婚後,關係一度鬧得非常緊張,「最大壓力係分居至離婚嘅時候,搞緊訴訟案,中間靠律師用email嚟溝通,我哋由結婚到分開,再因為要照顧個仔而拉返埋我哋,係好難嘅事」。她形容兒子起初無法理解為何爸爸由家人變成仇人,雙方父母亦認為離婚一事令家族蒙上污點,令她壓力甚大。

 

過來人籲不要剝奪孩子被愛權利
「個仔慢慢發現點解會唔見咗爸爸?由以前一齊食飯,到依家只會喺親和坊見面,後來佢意識到,父母唔能夠喺同一空間好好相處」。Vicky形容孩子情緒很敏感,兒子亦因感受到父母的壓力,而抓傷自己皮膚,「鼻同手腳都成日?損,原來呢啲都係佢身體發出嘅壓力訊號」。Vicky後來向親和坊求助,希望自己能成為主動放下仇恨的一方,經歷約一年的輔導後,現時與前夫的關係已緩和,「有時會一齊出席啲活動,影吓合照,令個仔覺得頭家冇散到」。

 

Vicky曾千方百計阻止前夫與兒子見面,後來終為兒子福祉着想,主動尋求協助,放下仇恨,能與前夫心平氣和討論照顧孩子的事。(呂凝敏攝)

 

Vicky提醒其他離異父母,因父母的仇恨情緒會影響孩子成長,呼籲不要因為離婚而剝奪孩子被愛的權利,「我曾經好憎對方,諗好多方法令佢見唔到個仔,但我無權剝奪爸爸愛佢嘅權利」。她亦鼓勵離異父母毋須活在陰影中,「離婚唔係羞辱嘅事,只係誠實面對自己嘅感覺」,認為只要視前配偶為一個協商夥伴,在共享親職上會更輕鬆,「作為合作夥伴,就係想雙贏,大家其實都係為個仔好」。

 

曾七個月無法見子女 主動探訪卻遭前妻報警
同住與非同住父母面對的共享親職壓力,其實不相伯仲。方先生與結婚十年的前妻分開後,由前妻撫養一對子女,「開頭以為分開都可以見到小朋友,但原來雙方好多心結,對方會千方百計令我見唔到小朋友。最初試過自己協調,但好難,最長試過有七個月見唔到對仔女」。

 

方先生曾因思念一對子女,在未有通知對方的情況下,到對方的住所探望子女。(呂凝敏攝)

 

方先生曾因思念一對子女,在未有通知對方的情況下,到對方的住所探望子女,「對方屋企人喺度,其實對仔女見到我係開心,但過咗兩星期,我就收到律師信」,原來事後前妻到警署報案,指方先生是暴力父親,事件對他及一對子女均有影響。一對子女亦感受到父母的負面情緒,方先生形容,8歲女兒會將自己的眉毛全部拔掉,亦會「瀨尿」,兒子亦會不斷在牆上鑿洞,至於方先生因無法與子女相見,經常夢見他們。

 

經親和坊輔導及調解後,方先生與前妻均明白到,最終也是希望以小朋友幸福為依歸。現時方先生可定期探望一對子女,與他們關係亦變得更健康,「最初同佢哋握手擁抱都好唔自然,大概三個月後就好啲,最近個女同我睇戲,都會挨住我」。他坦言非同住父母要正面面對破裂關係並不容易,「前妻有男朋友,小朋友初時見返我,會叫我叔叔,三個月後先識得嗌返我做爸爸」,方先生笑言並不介意,也學懂不會過問對方的生活細節,將焦點放回子女身上。他指夫妻離異對子女影響深遠,呼籲必須認真考慮才作出決定,「離婚嘅成本好大,對家庭嘅創傷好大,父母同小朋友都會覺得好破碎,要用好多時間去修補,但只要有心,就會有成效」。

 

難忘父母離異卻被蒙在鼓裏:突然間屋企就冇咗個人
現時是大學生的阿佳,父母在他7歲時離異,卻從沒向他解釋原因,「仲要係個社工同我講,話爸爸媽媽要分開一陣,嗰陣我先知佢哋要離婚,突然間屋企就冇咗個人,當時我好迷惘」。阿佳坦言與媽媽感情深厚,她的離開令他頓失依靠,性格亦變得孤僻,「唔會主動同爸爸講自己嘅感受,因為覺得爸爸都唔肯講自己嘅事畀我聽」,在成長路上,他亦習慣築起高牆,封閉自己。

 

阿佳(左)的父母在他7歲時離異,卻從沒向他解釋原因,令他一直耿耿於懷。旁為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親和坊共享親職支援中心(九龍東)共親職社工黃保威。(呂凝敏攝)

 

父母離異令阿佳性格獨立,「衣食住行都係偏向自己搞掂,讀書揀科都係自己決定,亦知道同哥哥有衝突時,唔會有人幫手」。他亦承認父母離異的經歷,影響他選擇伴侶的方向,「會好注重對方會唔會坦承自己嘅事,因為父母偏向收埋自己,我希望身邊同我有親密關係嘅人,包括朋友及伴侶,都可以對我坦白」。

幸好阿佳兒時曾在社區中心遇上一名社工,帶領一班小孩創作音樂,並鼓勵他將父母離異的感受寫成一首歌,盡訴抑壓已久的心聲。現時阿佳能自由與母親見面,他認為與非同住父母的穩定接觸,對子女來說非常重要,「起碼知道有方法搵到佢,唔係完全消失,個心會舒服啲」。

 

他呼籲若夫婦必須走到離婚的一步,也要考慮對子女的影響,盡量讓子女有心理準備,「當時我喊咗好耐,因為父母分開對小朋友嘅打擊好大。希望父母唔好將啲嘢收收埋埋,雖然小朋友未必幫到手,但作為子女有權利知道發生緊咩事」。阿佳坦言,如果當初父母能向他坦白,或許會更加體諒他們的苦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