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護孩子,從經營婚姻生活開始

共享親職服務社工

麥曉宜

 

守護孩子,從經營婚姻生活開始

 

作為一位共享親職服務社工,筆者觀察到一些父母在生下孩子之後,只是專注養育子女,兩人為著「柴米油鹽和孩子的將來」籌算,對配偶所面對的挑戰、成就、興趣、人生觀的轉變,都變得不感興趣。同一屋簷下,兩人以為不戳破隔閡就等同維繫婚姻,然而,卻讓貌合神離繼續發酵和破壞婚姻關係了。

 

明芯在父母還未分開時,她每天都期盼爸爸回家,可以看到她表現乖巧,但是爸爸卻甚少稱讚她。因為媽媽隔天就向爸爸投訴弟弟的行為問題,爸爸經常著眼弟弟做得不好的地方。除了爸爸代媽媽教訓弟弟之外,他很少發聲;家裡總是充斥著媽媽的埋怨和牢騷。

 

在一次筆者與明芯對話,筆者問:

「明芯,如果要選一種動物代表你自己,你會選哪一種?」

「我喜歡小企鵝,很可愛。」明芯回答。

 

接著,筆者邀請明芯挑選兩種動物代表爸爸媽媽。明芯沉默了一刻,回想起並訴說昔日爸媽未分開時,媽媽向爸爸的說話:「你幾時有幫吓手呀?仔女啲嘢你知啲咩?」「返黎淨係識電話,屋企同你無關?」

 

過了一會兒,明芯靜靜地選了兩種動物——變色龍和鸚鵡,並說:「爸爸以前都很少說話,但一激怒,爸爸就會火速變成紅色的變色龍,要教訓人了。」明芯還無奈說:「媽媽以前是輕聲溫柔的,但不知從何時起,她就像鸚鵡一樣,越來越多話,而爸爸就越來越沉默了。」明芯補充說:「媽媽的確想爸爸幫忙,所以才會不斷地投訴爸爸……

 

這一家四口,沒有發生過大事,但媽媽有感多年來,都是她一人獨力照顧家庭,除了與爸爸談論子女照顧之外,已沒有別的話題。最後,媽媽毅然提出離婚。

 

明芯低著頭說:「我知道媽媽不喜歡爸爸不出聲,在媽媽提出離婚時,爸爸仍是沉默……但我知道爸爸是不想分開的……」。

 

穿梭於父母的隔閡中,有的孩子變得更乖巧,如明芯一樣,默默承受父母之間不能言喻的失落和悲痛。有的孩子像明芯的弟弟一樣,學懂在父母之間找縫隙,表面是「搗蛋王」,其實是犧牲自己成為「代罪羔羊」,希望藉此成為父母唯一溝通的話題。然而,有哪一對父母願意看到孩子在父母的隔閡中受罪呢?

 

其實,父母在家庭中失去了彼此愛護和尊重,孩子怎會感到幸福呢?父母總會想盡辦法,希望將幸福帶給自己疼愛的孩子,然而孩子幸福與否,在乎父母是否意識到兩人的溝通問題,會否在衝突後好好照顧自己和`對方的情緒。與配偶懂得經營婚姻關係,才可以讓孩子專心做孩子,無牽無掛地享受父母雙方的愛。

 

 

 

資料來源: 本文選自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《橋—婚姻及家庭季刊》。第170期。20256